8月25日,由國務院僑辦、中國僑聯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中國(浙江)華僑華人新生代創新創業大會(簡稱“僑創會”)在浙江溫州開幕。多位僑界青年就“創新創業”主題進行了交流對話,分享自己的創業故事。
作為一名金融從業者,您如何看待當下國內創新創業的環境?
意大利聯合圣保羅銀行上海分行行長黃宇:當下是創新的時代,不創新就會失去競爭力。我們每年都會帶一批科創的企業到中國市場學習,也是因為中國有著極具吸引力的生態圈,包括完善的產業鏈人才儲備、優質的營商環境等,且國內的整體經濟處于健康發展階段,我認為這里的機遇還有很多,有助于實現合作共贏新局面。
您覺得創業需要哪些基本要素?
蘇州血霽生物有限公司創始人朱芳芳:首先肯定是技術;其次是優質的營商環境,我們用一年多的時間成長為中國潛在“獨角獸”企業,這得益于國內優質的營商環境;最后是團隊支持,我把師弟師妹拉過來一起創業,組建了各方面都執行力高效的團隊,一起創新創業。
請結合您的經歷,談談國內的創新創業環境。
溫州市鈉離子重點實驗室主任侴術雷:更好的政策支持是創業的必備因素之一。溫州是一座敢于創新的城市,更是創新創業的熱土,從招引人才到布局產業,溫州多措并舉,優化各項政策,讓我們感受到政府對發展新興產業的支持與重視。
助力組建團隊、一起搭平臺……在溫州,我和團隊的幸福指數非常高,在這種狀態下,更有利于創新加速。在創業的同時,我們也在創新,使我們的產品能夠迭代,保持技術的領先。
請問您在創業過程中,如何通過科技創新助力鄉村振興?
廣西宏華生物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坤陽:我更多是讓數字化與產業相結合,以此實現科技助力鄉村振興。以雞蛋為例,作為常見食材,雞蛋開發率只有5%。近年來,我們通過數字化平臺和雞蛋產業相結合,把生產端的飼料供給與銷售端的倉儲物流終端相結合,整合成一個閉環的生態圈,讓生態圈里所有的信息互通,通過數字化賦能,助力鄉村振興。
您如何做好“守”與“創”之間的平衡?
泰昌集團董事長、總裁張鵬飛:我認為守業比創業更難,因為守業要突破已經固化的壁壘,如產品壁壘、文化壁壘等。我通過對原有平臺的提升,將泰昌從原來電力的建設、電網的建設發展延伸到現在電網的運維,利用無人機做智能巡檢等,取得了一些成績。
我覺得科學家要做深度、企業家要做廣度,而創投家要做鏈條。今天,僑界青年齊聚一堂,這里有平臺政策、基金加持、技術企業,把三者融為一體,是融合發展的一個機遇。
整理:林筱 金溫如
核校:張靈